查看原文
其他

节约粮食的楷模:于青菜、豆腐汤、干烧饼的清廉与节俭

刘永加 中国国家历史 2021-01-22

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,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,欢迎转发到朋友圈!

全文共3615字 | 阅读需7分钟

他们廉洁与节俭的作风,光耀千秋,催人猛醒,在当今倡导节约粮食的新形势下,仍然值得学习借鉴!


在清代有一个奇特的现象,在出贪官的同时也出了一大批清官,他们生活特别节俭,惜粮如命,堪称节粮模范;且因一生廉洁贫苦、政绩卓著,深受老百姓爱戴。


于青菜


被康熙皇帝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(1617-1684)就是典范。于成龙是山西永宁(今山西离石)人。明末副榜贡生,清顺治十八年(1661)谒选,授广西罗城县知县。


于成龙画像


于成龙从罗城知县、合州知州、黄州知府、福建布政使,再到直隶总督、两江总督,一路走来,政绩卓著,爱民如子,留下了不朽的功勋。可是他对自己苛刻至极,尤其是生活上,自奉节俭,粗茶淡饭,所食常常只是青菜一把。


在罗城时,于成龙不惧“蛮烟瘴雨”之境,在草堂里用石块垒“案几”,用棘条树枝编屋门,床上铺干草,堂前支锅做饭。经过几年艰苦奋斗、励精图治,于成龙一举改变了当地落后面貌,百姓收入增高,生活富足了。其间尽管他生活十分清苦,却从不打百姓的主意。有一次,老百姓见他身体不好,就凑了些钱送去,让他改善生活。于成龙坚决不收,百姓跪在他面前说:“知阿爷苦,我曹供些少盐米费。”于成龙笑着将众人挽起,说:“我一人,何须如许物,可持归易甘旨奉汝父母。”


于成龙升任合州知州时,官场多弊政,地方官员以土产馈赠上司蔚然成风。有一次,上司知府下帖,让合州送鱼,因为这种鱼是合州的特产,味道鲜美。于成龙不仅自己不吃,没有理喻上司的无理要求,还取消了这个向上司馈赠特产鱼的惯例。


于成龙任黄州府同知时,镇守岐亭,岐亭是鱼米之乡,物产丰饶。然而,于成龙依然是生活清苦,三餐常以豆腐为食,很少沾荤腥。到任武昌知府时,他儿子来看望他,临行于成龙竟没有像样的东西给儿子,看到厨房里有只腌鸭,便割了一半给儿子带上:“于公豆腐量太狭,长公临行割半鸭。”这是老百姓有感而发为他编的民谣。


康熙十七年(1678),于成龙因政绩显著,升任福建按察使。赴闽之前于成龙命人买来很多萝卜。有人讥笑说:“贱物耳,何多为?”他却非常坦然地回答:“我沿途供馔赖此矣。”他就是一路吃着萝卜到福建上任的。


同样,于成龙任直隶总督时,他“屑糠杂米为粥,与同仆共吃”。任两江总督时,他“日食粗粝一盂,粥糜一匙,侑以青菜,终年不知肉味。”所以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“于青菜”。


于成龙自己舍不得吃好的,可是在百姓遇灾需要救急时,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最心爱的骡子卖了,得银十余两,用于赈灾。自己无米下炊,就吃起了糠粥。康熙十年(1671年),黄州发生了严重的旱灾,于成龙一边开仓赈灾,一边劝谕富豪人家解囊救灾。在任直隶总督时发生灾害,百姓挨饿,于成龙冒险亲自打开了保定常平仓向饥饿的百姓放粮。


广西罗城于成龙广场


于成龙去世后,根据陈廷敬的记载:“床头敝笥中,唯绨袍一袭、靴带二事。瓦瓮中粗米数斛、盐豉数器而已。”他的箱子中,只有粗线织的袍子一套,粗米数斛和佐餐用的几包豆子。


豆腐汤


汤斌(1627-1687),河南睢阳人。清顺治九年中进士,授宏文院庶吉士。康熙十七年(1678),汤斌奉旨参加博学宏词儒考试,他驾牛车入京,所住之处,绳床破被,进风漏雨,次年应试取中,授为江苏巡抚。


汤斌画像


在江苏巡抚任上,汤斌极为俭朴,每日所食,惟菜韭。因为平时吃饭大都是豆腐汤,所以人们送给他个“豆腐汤”的称号,以赞扬他的清廉和节俭。他对自己的家人在节俭上要求也很严格。据史载,汤斌家里有记账的习惯,一天他看账簿,发现仆人买了一只鸡,非常惊讶,就问:“谁让买的鸡?”仆人答道:“是公子。”汤斌大怒,立即把儿子叫来,批评他说:“你觉着江苏的鸡比河南的便宜吗。你想吃鸡肉,就回河南吧。哪有不嚼菜根而能自立成才的!”他这是要儿子牢牢记住“俭以养德”的道理。


在生活上丝毫不浪费的他,却千方百计保证百姓有粮吃。在陕西潼关道任上恰遇灾年,他发出《劝谕平籴,以济穷黎事》告示:凡致麦熟有多余谷麦之户,要将余粮尽数出粜,以济穷黎。若坚吝固执,专图网利,乡约地方公举到官,重笞四十,罚谷备赈。同时,对富户以平价发仓卖米谷者,潼关道将视其售粮多少,给予奖励或补贴。确保了粮食的供应,使百姓不致受饿。由于受灾严重,邻县为防粮食外流,处处设卡,不让贩卖粮食,百姓买粮难。汤斌发出《疏通籴粜,急救民命事》告示,严禁设卡,让民众自由买卖粮食。这些措施的出台,使救灾工作进展很顺利,拯救了无数灾民的性命。


汤斌康熙二年(1663年)作 草书七言诗 立轴 水墨纸本


汤斌出任江苏巡抚的第二年,扬州大旱,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。汤斌下令各县打开官仓赈灾,仍不能解危。他让从国库拨出存银五万两,到外地采购大米。一些官员劝阻汤斌:“要动用国库须皇帝批准,私自动用,罪责大啊。”汤斌说:“如果现在奏请皇上批准下来,还不知多少天来,到时灾民早就饿死了。现在先用着,皇上要怪罪下来,由我一人承担。”汤斌知道扬州需要大量的粮食,就派一些人沿途散布消息,说扬州一带的米价暴涨。各地的粮商见有利可图,纷纷把大米运到扬州,这样扬州大米堆积如山,价格自然就降了下来,饥荒很快得到了缓解。


己吾城汤斌墓地,为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


康熙二十六年(1687)十月,汤斌因病去世。他的遗产仅剩八两银子,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,其友徐乾学“赙以二十金,乃能成殡”。


干烧饼


阎敬铭(1817-1892),陕西朝邑(今大荔)人。清道光二十五年(1845)进士,选庶吉士,散馆改户部主事。历任郎中、山东盐运使、湖北巡抚、山西巡抚、工部右侍郎、户部尚书、东阁大学士等职。


阎敬铭雕像


阎敬铭一生“质朴,以廉洁自矫厉”。阎敬铭不仅穿着俭朴,生活更是节约至极,平日所食,只是粗茶淡饭,即使请客,也毫不铺张。据《清稗类钞》载:阎敬铭在任山西巡抚时,恰逢新学政上任,他就设家宴招待,可是“所设皆草具,中一碟为干烧饼也,文介(阎敬铭谥号)挈擘而啖之,若有余味。”而学政大人只是勉强应付下了事。事后,这位学政苦笑着告诉别人说,“此岂是请客,直祭鬼耳!”


光绪三年(1877年),陕西、山西等发生持续四年的特大旱灾。关中同州朝邑一带赤地千里,民不聊生,村中十室九空。阎敬铭奉命出京察视赈灾事务,他调查清楚情况后,立即报告朝廷,拨款调粮救济,并同地方官员、乡绅筹粮搭粥棚,放舍饭赈济灾民。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解决长远的防旱备荒,他经过反复的思考,决定修仓储粮,逢灾救民。他亲自考察选址,最后选在朝邑县城西南寨子的高坡上,这里不仅通风向阳,洪水也漫不上来。而且处于朝邑全县的中心,各村镇缴运粮食也极为方便。建成后,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一座民间粮仓——“丰图义仓”,可储粮1000万斤。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,关中再次大旱,全年无雨,延续两年,朝邑更是严重,幸亏有了这个奉图义仓,百姓没有挨饿。据《丰图义仓志》记载:“回忆辛丑赈灾,全活无算,无不归功于斯仓”。既使到了民国18年的大灾年,丰图义仓仍在发挥作用,救济饥民难民无数。奉图义仓因此被称为“天下第一仓”。


阎敬铭题名、朝邑县知县蔡文田书写的“丰图义仓”4个大字


现存的丰图义仓外城门


阎敬铭不仅自己俭朴,而且在工作中大力倡导去奢崇俭。咸丰九年(1859)阎敬铭任户部主事时,因俭朴闻名,两年后被任命为湖北省粮台,负责办理军饷供需,管理这么多的粮食,他却从来不贪一粒粮。光绪十年(1884),阎敬铭任户部尚书,他仍然把廉洁和节约的作风带到了户部。在清李伯元《南亭笔记》中记载了阎敬铭主持户部时的一件勤俭节约小事。阎敬铭在官员值班室发现,茶房居然在值班室放了两种点心,供官员食用。阎敬铭立即下令予以裁撤,因为他觉着这是浪费。对此同僚属下多有不满,常常抱怨上班饿肚子,阎敬铭听后也不做声,只是从袖子里取出自带的干烧饼吃起来。大家一看户部尚书都自带干粮了,还说什么呢。这项制度就此撤销了。


光绪十八年(1892),阎敬铭去世,被授予“文介”的谥号。

 


于成龙、汤斌和阎敬铭为官之时能够克己守心,廉洁奉公,造福百姓,实在令人敬佩。他们不为各种奢靡所诱惑,秉持勤俭的好习惯,不仅具有节粮的示范作用,更是抵制腐败的防火墙。他们廉洁与节俭的作风,光耀千秋,催人猛醒,在当今倡导节约粮食的新形势下,仍然值得学习借鉴!


- 完 -
(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号立场)

《中国国家历史》邮局征订套装(征订代码:28-474)正在火热进行,一套四本,一次性拥有全年装!

点击下方“阅读原文”直接购买历年合辑!


下单送馆藏图书一本!

· 有一种爱叫做在看 ·

欢迎转发朋友圈

公号转载须经授权,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


长按识别二维码,敬请关注

商务合作、订购微信号:zggjls01
投稿邮箱:zggjls01@126.com
邮发代号:28-474
QQ群:460382533
电话:13372012240

热文推荐

点击标题立即阅读


尖峰时刻:“北平模式”是否适合台湾?


无兵可用:曾经平定天下的百万大军哪里去了?


这帮美国人的工资是中国同行的20倍,竟公然索要“性贿赂”!中国还欠了一个天大人情?


抗美援朝打三年谈两年?美国是怎样把筹码一个个谈丢的?


塞尔维亚,被特朗普坑了?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